查看原文
其他

教学成果奖 | 传承为根、能力为重,“六有”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

认真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2-07-21

(全文共1677字,预计阅读需10分钟)

编者按:近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,我校13个项目榜上有名,其中特等奖1项,一等奖5项,二等奖7项,获奖总数破学校历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纪录。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四个回归、以本为本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;是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持续推进新医科建设,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和特色发展的成果。


为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,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力持续提升,特开设“教育教学成果奖”专栏进行成果展示、宣传与启示。


余曙光校长团队主持的《传承为根、能力为重,“六有”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》,在本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。该成果依托教育部、国家中管局、四川省教育厅等重大项目,历经十年实践,围绕人才培养理念目标、培养模式、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,进行了全面、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,建立了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思维训练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,解决了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特色淡化、中医思维弱化、临床能力软化等长期困扰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,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,得到同行院校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。


深耕厚植

坚守与变革并重


该成果秉承学校育人特色与规律,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,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医药教育的特殊性有机融合,坚守与变革并重、传承与创新并举,提出了“传承为根、能力为重”的培养理念,以及“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、对中医药发展有充分自信、对中医药理论有深刻领悟、对中医药实践能力有深入掌握、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度认识、对社会责任有强烈担当”“六有”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,实现了中医药人才人文素养要求与专业素质要求的融合,赋予了中医药人才培养新内涵,是基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需求,形成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,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。



 三期三融合

构建人才递进式成长新范式


该成果重点实施了以“诵解期、别明期、彰悟期”为序贯过程,以“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、中医思维养成与临床能力发展”为培养内容的“三期三融合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通过经典课程、教学方式、考核评价等变革,构建了契合人才成长规律的“三期”进阶模式,形成了链条式、递进式思维-能力训练体系,让师承教育的核心要素在院校教育中得以融合实现,促进了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从“形象感知到中医逻辑构建、从实践体悟回归经典顿悟思维”的跃升与转变。



智慧赋能

重塑中医药传承教育信息化新体系


该成果充分引入现代智慧教育理念和方法,通过实施“掌上金课名师跟诊”“5G传输床旁教学”“虚拟仿真实训项目”等信息技术和智慧教育方式和技术变革,实现了信息化与课程改革、思维训练、能力提升等环节的全面对接与融入,构建了信息化时代的中医药传承体系与实训体系,破解了个性化人才培养在传承模式中的现实困境与不足,保障了“六有”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实现和“三期三融合”模式的全方位贯通。 



桃李芬芳

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


经过系列改革, “李斯炽班”“凌一揆班”“吴棹先班”等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全面推行,近十年时间,共培养了10届中医药专业学生、共计1.3万余人;后在我校葡萄牙分校、巴西分校和澳门国际学院等海外分校中开展应用。


学生的经典传承能力、临床实践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。在全国《黄帝内经》知识大赛、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、创新创业大赛,经典等级考试、执业医师考核以及教师教学竞赛中名列前茅;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、主编规划教材、教育部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,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。



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“六有”中医药人才目标。2020、2021年,我校彭婕婷、陈家利、吴伯达三位同学均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,紧急救人义无反顾,被《人民日报》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。


未来,成都中医药大学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;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,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;持续贡献成中医智慧和力量,不忘初心、践行使命!




往期精彩DISCOVERY


官宣


分享图片
成中医限定眼影盘日上新!

资料来源 |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

图文排版 | 陈茜琳

责任编辑 | 阴美环

校  对 | 朱先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